來日本之後,我發現台灣和日本對於孝順的定義不太一樣
從結論上來說
台灣→以實際行動為父母付出,像是給紅包、噓寒問暖關心問候、住在一起照顧父母等來實踐孝順
日本→最重要先顧好自己,別讓父母還為長大的你操心,就是孝順
台灣尊祟孝道,從小的教育就是百善孝為先
對我們來說「孝親費」是天經地義的事
所以我第一次聽到日本人不給或很少給孝親費時很驚訝
甚至有日本朋友問我「孝親費」是什麼意思
每當我說完「父母養育我們這麼大,給他們一點心意,稱作孝親費」
日本人通常會恍然大悟「哇~好偉大的想法喔!」
雖然我的經驗都是個案,但身邊日本朋友真的很少以孝親名義往家裡送錢
相較之下,台灣每個月固定給錢,或是逢年過節包個紅包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我觀察之後,發現台灣人和日本人對於孝順的作法,解讀是不同的
台灣的孝順觀念
台灣人「給錢」的行為最實際且直接,應該不少人都有這種經驗:
花了大錢買了禮物送給爸媽,反而被唸了浪費錢,用不到之類的
久了大家慢慢了解「金錢」最實用,讓爸媽自己選擇怎麼使用這筆錢,皆大歡喜
送錯禮不如直接包紅包,錢是不會錯的
而孩子給錢這個行為,證明孩子過得不錯,還有餘力給孝親費
也是一種讓台灣父母安心的方式
日本的孝順觀念
而日本人對於「給錢」「收錢」則比較敏感一些
婚後的過年,我提起給公婆的紅包時還把大家嚇了一跳
他們只說「不能收不能收,你們小倆口過好日子,別讓我們擔心就好」
我後來有想到「啊~是不是現金太俗氣,自己從小在這樣的文化思想上長大並不覺得突兀,但是對於甚少金錢往來的日本人來說,突然拿出錢來的行為,該不會失禮了?」
但是渡部桑安慰我,這是文化差異,爸媽都很理解也很開心我的心意
反而公婆看到我拿出錢,是擔心「我是不是勉強了自己?怕我私下省吃儉用就是為了省這一筆,所以錢還是用在自己身上,他們最放心」
從渡部桑和他的家人學到,日本是個很怕為他人添困擾添麻煩的民族
即使是家人,也不該讓家人困擾和擔心,所以孝順就是不要帶給家人麻煩
我們的想法
對於親情關係緊密的台灣人來說,一開始會覺得日本親情好生疏
無論是回家看父母、給父母看的頻率,還是電話問候的頻率
台灣都是高出日本許多許多
台灣常說「沒消息就是好消息」或是「出門是丟掉了,回家是撿到了」
我想日本實踐得更徹底
而且日本男兒如果表現出太親近父母的樣子,反而是反效果
女生會懷疑「這傢伙是媽寶吧?快點遠離」
昨天因為和朋友討論到台日的孝順話題
渡部桑回家後,當然也和他就這個話題促膝長談
他說日本以前和台灣很像,在他小時候,親戚來往也很頻繁,關係是很緊密的
但大家長大就漸行漸遠,變成現在相對冷漠的現象
而他是和我交往後,重新學習孝順這門課
渡部桑看到我台灣的家人、親戚,大家感情融洽,感受到那份溫暖
也更反省自己要以實際行動表達孝順,而不再是「顧好自己就好」
孝親費這一點,他補充「日本也不是沒有孝親費,只是沒有這個名詞,還是有人會給爸媽錢,當作住家裡的房租、補貼」
這個夏天,他為公公買了台新冷氣,回老家幫忙安裝
反而是我還擔心他會不會被罵浪費錢,想說要不要送現金讓爸爸自己買(是有多愛現金?!)
還好公公開心得不得了,一點都沒有刀子嘴
渡部桑還將自己的行動歸功於我,說是我們台灣孝順的美德影響了他
而我也從日本的孝順觀念上學到不一樣的東西
台灣的倫理觀念,好的話一家和樂融融,但是壞的話呢?
一個家庭萬一出了一個問題人物,很容易出現一人拖垮全家的情況
問題人物可能是父母、可能是手足,例如賭債累累但是以孝順為名要全家跟著償還
「他再怎麼愛賭還是你爸,你身為兒子怎可以袖手旁觀?真不孝」
一頂不孝的帽子扣下來,有多少人就因為這樣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這方面,台灣的社會觀感可是比日本嚴重多了
日本就很敢於「切割」,社會上普遍不會指責是兒子不孝,反而是同情他有個賭鬼家人
(渡部桑補充「日本不是沒有一人拖垮全家的情況,只是相對台灣比較少」)
「緣份可以切割」是台灣人觀念較稀有的,但是日本卻是實際存在著
前陣子新聞討論熱烈的「死後離婚」就是其中一例
日本有一制度稱為「姻族関係終了届」
在配偶死後,可以向政府申請終止姻親關係,也就是離婚
從此和夫家或岳家毫無關係,不需撫養照顧公婆或岳父母
當然有遺產也不得繼承,這是完全斷絕關係的制度
在覺得日本冷漠無情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它也可以避免許多愚孝的悲劇
這一篇不是在評斷台日哪個好哪個不好
異國婚姻讓我們感受到兩個國家的文化差異
我們都在不斷更新觀念,慶幸的是和渡部桑的價值觀始終相同
他覺得台灣的孝順美德很棒,我覺得日本的不愚孝很棒
我們找尋中間的平衡,希望可以不冷漠也不過度盲目
這就是我們心目中的孝順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