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

從孕婦人球事件看日本醫病媒體三者關係

今天是26週的產檢

寶寶健康成長中,現在已700克了

我的婦產科最近更改了一些規定,包括

  • 孕婦應於懷孕13週(原本的規定是20週)以前,向本婦產科提出生產預約並繳交保證金,確保能在這裡生產
  • 本婦產科收的產婦名額有限,如不早日預約,即使是懷孕13週以內也可能因滿床無法預約
  • 如果要在其他醫院生產,請立刻尋找其他家願意接受產檢的醫院,本婦產科即日起拒絕產檢

為什麼規定突然變如此嚴格,婦產科的護理師很委婉地跟我說「因為又有醫師要離開了」

早有耳聞日本婦產科醫師嚴重不足的問題,如今我也遇到了

今天的文章要寫的是日本的流浪孕婦問題

流浪孕婦(野良妊婦)這個詞,是來自「孕婦人球事件(妊婦たらい回し)」

我們先看看以下例子

2006年奈良一位孕婦在生產途中陷入昏迷,婦產科緊急叫救護車將她送往大醫院急救,但是被19家醫院拒收,最後她被安排到遠在60公里外的醫院,腹中的男寶寶出生後死亡

2007年奈良一位36歲懷孕6個月孕婦,在凌晨2點逛購物中心時因身體不適叫救護車,被9家醫院拒收,最後經過3小時,終於送到肯收孕婦的醫院,但已胎死腹中

2008年東京一名36歲孕婦臨盆,遭7家醫院拒收,最後獲得收治以剖腹產下嬰兒,但孕婦本人因顱內出血於3天後死亡

這麼多家醫院拒收的理由如下:

  • 醫院不收初診的病人
  • 醫院沒有足夠的設備可以處置
  • 目前正在進行其他患者、孕婦的手術
  • 已滿床,沒有空的病房和病床
  • 沒有醫師

上面的例子是經過媒體大肆報導,最有名的案例,實際上被醫院拒收的孕婦數量更多

十年前,日本就有婦產科醫療人力不足的問題;十年後,不知道改善了多少(或說不知道惡化了多少)

在日本知道懷孕了,第一要務就是預約產檢及生產的醫院

婦產科分為婦科和產科,現在願意接生的醫院越來越少,有些原本有產科的診所也停止接生服務,只提供產檢

所以很多孕婦是產檢在A醫院做,生產時得去B醫院,醫院間需要「紹介状」(轉院介紹信)

也就是說,B醫院要拿到A醫院開立的介紹信,才敢放心收治孕婦,不然沒有介紹信是會拒收的

我去的婦產科在家裡附近,剛好它可以產檢也有接生服務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為何這家婦產科不能指定醫師

每次的產檢都是不同醫師,連接生是給哪位醫師都不知道,原來是因為人力吃緊

スポンサーリンク

醫院

日本很看重「初診」這件事

對醫院來說,要接一個在該院沒有病歷、也就是初診的孕婦,風險是很大的

因為醫院不知道孕婦是否有其他病症,會不會引起生產的危險

萬一往生或是無法保全母嬰健康,醫院難辭其咎

所以「不收初診且要臨盆的孕婦」是每家醫院的默契

這也是這麼多孕婦被拒收的原因

其實很多人包括我們,對於日本醫病關係的惡劣現況,認為錯不全在醫院,而是「媒體與病患也有責任」

媒體

先說媒體

醫院為何變得如此自保,怕被告上法院、怕輿論壓力,很大原因就來自「媒體的片面報導是對醫院不利的」

身為人民或病患,聽到醫院拒收的消息,第一個就是攻擊該醫院甚至該醫師

各種「無情!見死不救枉為醫!醫院草菅人命」的聲音,在媒體過度渲染下沸騰

醫院與人民愈發敵對,因此而倒閉的醫院也時有所聞,但是醫院一家一家關閉,最後害到的還是人民自己

我覺得媒體在事件發生後,應該著重宣導如何避免人球現象,而不是帶風向讓人民對醫院更憤怒

而且如果媒體發揮力量,一定可以幫助到那些淪為人球孕婦的高風險人群

(有實例是孕婦的胎兒在叫救護車之前已經在腹中死亡,但是被媒體報導成各家醫院踢皮球,醫院害死人,如果媒體能查證並客觀報導,這其實不能算人球事件)

也有注意到「孕婦人球(妊婦たらい回し)這個詞,在近幾年比較沒有在媒體見到

不是因為近年沒有孕婦人球事件,而是這個詞,在社會上變得敏感

大約十年前,媒體過度濫用聳動標題造成社會人心惶惶,當時這個詞可謂流行語,也引起大家的反感與反思

希望這可以當成是媒體界的一項進步

病患

再來說病患

病患(或說孕婦)的責任,在於避免成為流浪孕婦,知道懷孕後,應該努力確保產檢及生產的醫院

不該在臨盆之際,置自己與胎兒於危險之中

層出不窮的孕婦人球事件,很多是孕婦本身沒有預約生產

如果有預約,叫了救護車後只需要去該醫院即可,不會被當成人球

日本友人說過「有些孕婦其實不期待這個生命,有些是未成年少女不敢講,有些是外遇對象的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就這樣拖過一天又一天直到臨盆」

像這種例子,就很容易變成孕婦人球,沒有就診病歷,就沒有醫院敢收治

在日本就醫的經驗,也看得出日本的醫師說話很保守也很保留

看到醫師們講話要如此戰戰兢兢也覺得很可憐,了解他們真的很怕被告,也禁不起被告

希望人民、患者可以多珍惜醫護人員,不要讓他們消失

以上是我對日本的醫病關係一點看法

コメント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