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

台日餵母奶的經驗與感受

母乳這條路,寫一萬個字也不夠

一直沒有分享過,今天想寫一下關於餵母乳這件事,台灣日本兩邊的經驗與感受

一樣先說在前頭,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批判哪一邊,只是我個人的感想

很巧地有位朋友剛好和我一樣,第一胎在台灣生產,第二胎在日本,前陣子聊天時發現我們的經驗竟然非常相像

スポンサーリンク

選擇餵母乳的原因

懷娜醬的時候我就決定,可以餵母乳的話就要餵,而且想要親餵不要瓶餵

考量的點是我是全職媽媽,整天和寶寶相處,親餵最方便,省去擠奶消毒等

如果是有後援可以有人接手顧寶寶,那就會考慮擠奶出來請人瓶餵

但因為我無後援,自然就沒有瓶餵這個選項

至於母乳比配方營養有抗體,對我們來說不是最堅持的點

而是有餵母乳有賺到,配方當然也好

反而母乳比配方省錢這一點,是最有感的

雖然沒比價過不知道,但可以不用知道奶粉的價格就餵到娜醬離乳,也是種幸運與幸福

為了母乳心情憂鬱

沒生過,真的不知道自己的體質是有沒有奶、奶多不多、夠不夠

生產前想得很美好「如果奶夠就餵,如果不夠,就餵配方。不需要為了奶而憂鬱,這樣不值得」

不過生了之後,就體會到了箇中甘苦,現在想想,不憂鬱還真是難

每次看到別人一擠就好幾百ml的奶,就更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奶

我生第一胎、第二胎都一樣,擠再多都不超過100ml(而且是雙邊)

這還是最顛峰的狀態,平常要擠都只有20、30ml

在台灣時,醫院都說「媽媽再加油,不然不夠寶寶喝哦!我先幫妳補配方,妳擠好奶就送過來」

也接受護理師的建議,設定鬧鐘每四個小時擠奶

後來還因為奶量一直上不來,依建議調整成每三個小時

「是不是妳的擠奶技巧不對?所以才擠不多?」

這個問題妳有的,我當然也有

毛心潔醫師的母乳衛教影片一看再看、請護理師幫忙看、甚至請通乳師通乳

無論是機器擠乳、手擠乳,都一再檢討,整天懷疑自己到底是哪裡錯了

只要小嬰兒娜醬一哭,就害怕是不是我餓到她

除錯之後,知道不是擠奶技巧的問題,那就變成

「一定是妳給自己壓力太大了啦!」

擠奶擠到受傷、發炎、草莓奶、扳機指、乳腺炎也都在生娜醬的頭一個月發生了

當時渡部桑陪在身邊,看到我凌晨要起來好幾次擠奶,心疼不已

他「晚上也不能睡,一定要起來擠奶嗎?」

我「對啊,因為我的奶不夠,要追奶就必須這樣」

他「天啊台灣都這麼嚴格嗎?這樣逼一個剛生完孩子最需要休息的女人?」

我「不是不是,是我要求的,我告訴醫院我想要全親餵,這是護理師給我的專業建議,不是他們逼我,如果我說我要混餵或是餵配方,醫院當然會尊重,我也不用這樣追奶」

我真心感謝護理人員,娜醬也的確讓我全親餵到她自然離乳

所以一直認為「那樣的痛苦是必須的,好在有堅持下來」

每個媽媽無助時的自救,我也都做過

尋求專家的建議,要怎樣才能追奶、有足夠的奶量呢?

「多刺激多擠乳,製造需求就有供給」還有「充足的睡眠與好心情」

這兩件事多麼矛盾,以致於我選擇了任何一邊,都在後悔、責怪自己

我睡多了,就怪自己沒有半夜起來擠奶,一定是這樣才沒有奶

我為了擠乳犧牲睡眠,就怪自己一定是睡不夠沒休息到才沒有奶

因為這樣壓力太大而哭了,就更怪自己,一定是我沒有保持好心情害的

我以為我是因為少奶、需要追奶,才一直被「擠奶」追著跑

但我的朋友並不是少奶體質,她說她在台灣生產也是不停被要求「擠奶!擠奶!擠奶!」

甚至她懷疑「我奶量很夠啊!親餵就好,為什麼還要擠?」

「妳要趁現在奶夠的時候多擠出來冷凍啊!妳怎麼知道何時會掉奶,到時就不夠寶寶喝了」

所以奶明明很夠,她仍然倍感壓力

原來全親餵可以不用擠奶

話鋒一轉,最近在日本生產完的我們,異口同聲

「在日本生好輕鬆啊,醫院還叫我不要去擠,不然會受傷」

我知道自己是少奶體質,第二胎一樣有要擠奶來追奶的心理準備

因此在日本的醫院生完後,我問護理師擠奶相關問題

日本的護理師「咦?為什麼要擠奶?」

我「因為我這一胎一樣想全親餵,我怕我奶不夠」

護理師「妳不用擔心,妳都有在親餵,就會夠寶寶喝的」

我「可是我第一胎時一開始也是不夠,是靠著一直擠才成功全親餵的」

護理師仍然持著懷疑的態度勸退「還是不建議擠奶哦!要擠的話,單邊不要超過10分鐘,不然受傷了就得不償失了」

在台灣時我相信台灣專業的護理人員建議擠奶

在日本時我仍然相信專業,所以就真的不擠奶

但我心裡忐忑不安,怕不夠怎麼辦

日本護理師看出我的疑慮,教我親餵前先量寶寶體重

親餵時即使寶寶尿濕尿布,也不要換新的尿布,就這樣等餵完後再去量一次體重

計算喝入的奶量,再決定要補多少配方

例如寶寶一餐要喝60ml,親餵前量寶寶體重是3000g,親餵後是3030g,就再補30ml配方

還有親餵的時間,單邊餵5分鐘,餵完換邊也是5分鐘

我「5分鐘真的夠嗎?」

護理師「夠的,親餵不需要餵很久,餵太久的都是當奶嘴在吸,而不是真的肚子餓。妳如果覺得不夠,就餵5到10分鐘,單邊最久不要超過10分鐘」

有這麼明確又科學的判斷方式,讓我很安心

雖然我們都知道,育兒不用搞得像在做化學實驗,不是照公式走就會有一樣的結果

但對於我最徬徨無助的這一塊,有個SOP可以照著走,心理負擔輕很多,不用去懷疑自己又是哪裡錯了

還有我也要請大家不要誤會,日本並不是要求每個產婦都要去量寶寶體重,一一計算

是因為我有「不知道寶寶喝了多少」的疑慮,所以醫院才這樣建議

就像在台灣時,也會有「量尿布量,收集一整天的尿布秤重」來判斷奶量夠不夠一樣,只是一個方法

而這個方法完全解決了我的不安

在日本住院時,護理師要我「不要半夜起來擠奶」

要睡得夠、休息夠才有力氣照顧寶寶

我很聽話,也真的得到了良好的休息品質

少奶是煩惱,奶太多也是煩惱

日本對於奶多的媽媽們,也是要求不要擠奶

「真的漲到很痛、不舒服的時候再擠一點出來,擠到不會痛就好,不要擠太久」

太郎出生的頭一個月,我還是擔心自己會不會餵不飽他

常常量他的體重,一邊遵守醫院的衛教「不要擠奶,正常親餵即可。有追奶需求時就在親餵後各擠5分鐘。」

很快地我就知道自己完全不需追奶,因為太郎體重快速增加

快到回診時醫生說「我以為我看錯,又再量了一次,他大好快哦!」

擠奶在台灣很普遍,幾乎是每個要餵母乳的媽媽必經之路

但是在日本和朋友聊天,發現擠奶比較像是這樣的感覺

「因為孩子生嚴重的病住院,無法親餵,又想要給寶寶抗體,所以需要擠奶,每天送去醫院給寶寶」

一般餵母乳的媽媽甚至根本沒有擠過奶

當然,我的母乳過程感到第一胎辛苦、第二胎輕鬆,也有可能是因為有了經驗所以第二胎自然順利

(像是寶寶含乳正不正確、哺餵姿勢這些,第二胎就熟練了,沒有和寶寶磨合的痛苦期)

遠離焦慮的關鍵

除了上面寫的之外,我覺得還有一點最有差

就是「旁人的關心」

在台灣經歷各種奶的不舒服後,好不容易親餵好像順利了點

又馬上被關心「妳奶夠不夠啊?我看她好像還想喝」

就立刻掉奶掉到擠不出來

一掉奶就憂鬱,一憂鬱又會被說「看,妳就是這樣才會沒有奶,妳要放輕鬆才會有奶啊」

然後惡性循環,對,就是我的錯,別人都可以,我做不到就是我的問題

不過在日本,因為人與人的距離感,旁人不會輕易說出這些話

不管是渡部桑的家人或是路人,都沒聽過這樣的「關心」

所以心情超好!

這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心情好,奶就來了啊!所以妳要保持好心情啊!」

沒有一些限制、禁忌,也是一大原因

朋友說,上傳個喝咖啡的照片,就被問是母乳畢業了嗎

但在日本,只要不喝酒不吸毒就好了,咖啡拿鐵都不需忌口,更精確地說,是咖啡因攝取一天有一個上限,不要超過這個上限就好了,一天喝一兩杯咖啡的程度是可以允許的

我第一胎時吃巧克力後好緊張,又加上塞奶,整個怪罪在巧克力身上,之後也不敢碰

但現在發現吃巧克力不會塞奶,只會心情很好

經歷過才明白的事

寫這一篇,很怕會被當成批評台灣,美化日本

但是看到好多台灣的媽媽們,在母乳這條路上走得跌跌撞撞,真的很心疼

自己也走過這條路,如果能重來一次,我也想回到過去

告訴以前那個和母乳奮戰的我「其實可以不用那麼辛苦,妳別再擠奶了」

不是非得經歷痛苦才有資格當媽媽

不是因為妳是媽媽,就應該承受這些痛與委屈

第一胎半夜擠奶擠到哭,我是多麼想念自己的媽媽,覺得媽媽真的太偉大了

我多希望媽媽不要為了要給我母奶而受苦

相信孩子也是這麼想的「無論媽媽是選擇什麼方式養我長大(配方、混餵、母乳親餵、瓶餵),只要媽媽快樂,我就快樂」

還有一件經歷過才明白的事

就是「擠出來的量,不等於寶寶自己喝到的量」

像是我用手擠、機器擠,都只擠得出30ml,但實際上給寶寶吸,是可以吸到1、200ml,足夠寶寶喝飽

而且供需平衡是軟奶狀態,有在親餵的話,擠不出奶更是正常不過(因為被寶寶喝掉了)

第一胎在台灣時,遇到「擠不到一餐的量」、「軟奶」就好焦慮

但這都是我當時的觀念不正確

第二胎我常常想「生產哺乳都是動物的本能,古代人類沒有擠乳機器,也沒有一堆規定(像是每三或四小時擠奶一次)。寶寶哭了就親餵,喝夠了寶寶就放開了,我要把自己當成古人親餵寶寶,一切順其自然」

也因此才發現以前我「擠奶出來餵,因為擠出來的不夠多,又再擠奶來追奶」的做法,是多麼的本末倒置

台灣要求擠奶的原因

這一篇文章投稿在FB之後,好心讀者留言告知了為什麼台灣要求擠奶的原因(真的很感謝)

「因為台灣雙薪家庭很多,所以要趁生完快點擠奶冷凍起來,去上班後還能讓寶寶喝到母奶」

看了很感動有點鼻酸,一邊上班一邊兼顧家庭的職場媽媽真的很辛苦也好偉大,為了寶寶要做許多打算與犧牲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朋友明明是多奶體質,在台灣仍然被要求擠奶

日本過去的社會全職媽媽多,選擇全親餵的媽媽們,連擠奶器都沒用過

環境一直在改變,現在日本的雙薪家庭也越來越多了

我有幾位日本朋友,生完寶寶後回職場上班(寶寶送保育園)

她們不約而同都是一開始就選擇全配方,說不想那麼累

我心裡為她們祈禱不要受到「應該餵母乳」的壓力

媽媽這個角色,扛著許多隱形的壓力,所以每個決定,我都覺得是最好的決定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