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卻美好的23種小屋空間提案」讀後心得
本書是日本攝影師兼作家大山顕先生所著,書中網羅了23間小坪數的房子,一一分析格局、裝潢擺設重點。
通常我們看房屋格局圖時,總是要自己想像,將平面想像成立體,將黑白想像成彩色,在想像的空間擺進傢俱,但本書每一提案都有滿版的俯視照片,直接將讀者帶到房子中心的最高點,居高臨下觀察整間房,是個很有趣的觀點。
從以前我就很喜歡看房屋格局,一張廣告傳單就能讓我耗上半天沉浸在想像的世界,「如果我在這裡生活的話…」隨著年紀增長,我的想法變成「如果我要住,我會希望是什麼格局」漸漸描繪出自己理想的房屋。和渡部桑閒暇時,也常將手上的格局圖東改西改,再交給對方看「我覺得這樣改造會更適合居住」。
因此我看到這本書時就迫不及待想讀,還沒收到時去圖書館想借來看,沒想到得排隊預約,看來「小卻美好的23種小屋空間提案」在日本真的很熱門,尤其它是日本知名找房網「goodroom」首次出書,更是暢銷。
感想條列式整理如下:
明白這個時代的住宅流行
看完書馬上了解現今住宅的流行,過去日本住宅重視個人空間與隱私,家庭成員常窩在自己房間裡,而現在則是流行在家打造出一個「公共空間」是大家放鬆的、喜歡的,也看得出時代演變,人們越來越重視家的凝聚力。書中看到這個觀點,渡部桑也說了一樣的話「以前大家都喜歡待自己房間,不怎麼交流。但現在我們比較喜歡一起在客廳聊天相處,時代真的不一樣了。」書中的範例有許多都是將老屋翻新,原本的「幾房幾廳」變成「一大房」「一大廳」,大空間的開放感果然很迷人。
因為是小坪數,所以「取捨」很重要
小坪數通常是學生、社會新鮮人、情侶、正在打拼的年輕夫妻或小家庭,因為預算關係租或買小房。要規劃格局,捨比取更重要。如果你是喜歡下廚的單身人士,就將重點放在廚房、餐廳,至於客廳的沙發就不要想了,甚至可以「不要客廳」,餐桌附近放個電視,料理用餐都可以看,硬要弄出一區擺沙發和電視只會顯得擁擠雜亂。如果你熱愛交際,則可以盡情將客廳放大,呼朋引伴時有張大沙發是最棒的,廚房只要夠用、小小的就好,餐廳就捨棄掉。書中有一例是夫妻與小寶寶的三人小家庭,他們將原來是客廳的空間,全部佈置成兒童活動區,而客廳和餐廳則盡可能縮小佔地,看到小寶寶在大空間盡情爬來爬去,想必這就是這對夫妻最棒的格局。書中也有房子真的很小,小到廁所和浴室是同一間,在日本不得已就是要做到這樣的妥協。
除了「怎麼收」,也可以想想「怎麼擺出來」
「見せる収納」(展示型收納)快要變成必考單字,只要有接觸住房訊息幾乎都看過。通常物品總是要幫它找個家,但可以試著將它擺出來,尤其是充滿回憶的紀念品,通常放入箱子櫃子後,時間一久就淡忘它的存在,但擺出來後,一來具裝飾功能,二來可以重溫當時回憶,這個觀念和我佈置玄關不謀而合,我會輪流放不同時期的照片或小物,每次一換,渡部桑都會和我提起「真是懷念,我還記得這一天我們還去了哪裡呢!」也是增進夫妻感情的一招。但我個人的建議是,要做展示性收納,設定好一小塊區域就好,因為我不是佈置達人,也不是很擅長打掃,考慮灰塵打掃起來也是很費力,就不要在客廳的整面牆這樣做。
保有彈性
看越多裝潢、佈置的書,就越容易被裡面的觀念綁架。「可是書上寫,要擺放傢俱,要以不阻斷視線為原則耶!」但是原則就是用來打破的,當空間不夠時,利用傢俱做出隔間也是一個方法。如上所說,年紀增長我開始改變想法,不再是讓自己一味去配合房子,而是動手讓房子變成我喜歡的樣子,拋開原則,自己喜歡最重要,因為要住下去的是我們,不是佈置達人或專家呀。吸收知識是為增廣見聞而非限制自己,看看其他人的想法還是很愉快的。
萬中選一的美好範例
很佩服這些範例的主人們,擁有絕佳美感與能力去打造溫馨小窩,美麗的房子賞心悅目,看到介紹有些主人是擁有建築、室內設計、甚至是木工專業,會有一種「難怪這麼厲害!」的讚嘆。但也是有一般人佈置得超強大,我總會羨慕,要怎樣才能擁有「美感」呢?這似乎是天賦,素人如我模仿不來,在考慮居家設計時總是只能打「安全牌」。
本書適合對象
渡部桑讀了這本書後,立刻說「真是相見恨晚,如果我早個十年、十五年看到,一定大大受用,我都可以想像當時的我看到這本書會多興奮了。」會這麼說,是因為有了孩子的我們,越來越脫離「小坪數房子」的世界,成天煩惱東西沒地方放,已經沒有餘裕去佈置了。他說此書很適合年輕人,而我的感覺是,更適合「在日本居住的年輕人」。這一點在第7點詳述。畢竟背景是日本,有許多點存在國情差異。但我的意思不是其他人就不適合這本書,即使是我和渡部桑,看了書後還是有很多收獲。「蘋果箱」就讓我們興致勃勃,兼具收納與展示功能,使用越久還能越帶出質感。
我所觀察的台日差異
在台灣時我租過超級小坪的房,本書是5~18坪的「小房」,而我在台北租的是不到3坪的「迷你房」。因此看書時我直覺尋找,有沒有單身時期的我可以直接參考的部分,但發現台日差異不小。例如日本普遍都在家開伙,單身套房也一定會有廚房流理台,但在台灣通常要到家庭租屋才會有。在日本,廚房的前方(或附近)擺餐桌,餐廳歸餐廳、客廳歸客廳是很正常的情況,因此一個再小的房子,都會有廚房、餐廳、客廳、房間、衛浴等格局,只是有些太小,使用者只好併用客餐廳或衛浴。還有日本氣候關係,木地板很普遍,但台灣我租屋時是瓷磚地板,光地板不同,呈現的氣氛就完全不同。日本換個地毯花色就能煥然一新,但台灣要使用地毯卻因潮溼發霉而卻步。還有對空間的尺寸感覺,台日也差很多,從走廊寬度、到廁所大小、傢俱尺寸等,日本都比台灣小,台灣的尺寸感,在日本可能都要加大再加大才能達成(更多情況是想加大也不行)。因以上種種原因,我覺得對於「住在日本的年輕人」會更有參考價值。但對於我個人,因為本來就喜歡探討台日文化,在書中找到的樂趣也是不少,對日本小房有興趣的人,這本書應該可以獲得滿足。
關於作者
雖然在圖書館借不到這本書,但我借了作者其他著作來看,藉此多了解他一點。大山先生是個攝影師,獨鐘工廠、団地(社區,日本的集合住宅),也因他對工廠団地的了解,有些書是和他人合作,由大山先生執筆,用易懂的文字寫出他深入多年的研究。我覺得他對日本的庶民社會有很細微的觀察。有一本「高架下建築」幾乎都是照片,記錄了日本各地高架橋(例如鐵路)下的風貌,照片不像文字,照片連髒亂、老舊都忠實呈現,我也算開了眼界,了解「住在高架橋下的房子是什麼格局」也看到竟然有神社是位於高架橋下。翻到東京我熟悉的地方時,更是反覆細看,那些我曾路過無數次的地方,從未留神觀察過,原來在大山先生的鏡頭下是這個模樣。還有「団地の見究」這本書,收錄了日本各地(主要是東京)的集合住宅,除了照片,也有幽默的文字,充滿個人風格的分析,我和渡部桑邊看邊笑「這個大山先生,是個怪人吧!」「絕對是」。原來這本書「小卻美好的23種小屋空間提案」是這樣一個建築迷、工廠迷所寫的,這次不再是戶外拍攝,而是室內的作品,他仍然獨具一格選擇用俯視圖呈現,從戶外到室內,他都將日本的庶民生活帶到我們眼前。
以上就是我閱讀此書的讀後感,這本書已經有中文版,有興趣的人不妨一看。
コメント